首页
产品中心
资讯动态
帮助中心
生态合作
律师入驻
人才招聘
关于我们
APP下载
登录
免费注册
劳动工伤>劳动争议>详情页>

入职后,单位以各种原因未和我签订劳动合同怎么办?

2024-01-05 17:00:39

一、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未按照法律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不影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事实劳动关系的成立。如超过期限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还负有经济赔偿责任。劳动者可以收集证据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必要时可以提起仲裁或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公司不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可以怎么办

(一)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1.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2.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二)公司不与员工签劳动合同,员工如果想要继续在该公司上班,就需要收集在该公司上过班的任何证据,例如:

1.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本人名字和公章的文件等(其中有公章的工作证、社会保险缴费记录、有本人名字和公章的文件,有一个足以证明劳动关系)

2.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一般可以找刚刚离职的,如果一个月之内离职的,还跟公司存在与你相同争议问题的同事,可以一起申请仲裁。

(三)如果员工想要辞职,可以申请来维护自己该得的权益,流程大致如下:

1.携带劳动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工商注册信息,然后去当地仲裁委申请立案。

2.向用人单位主张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期间,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三、双倍工资相关为题

(一)双倍工资起算与结束时期

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都应支付双倍工资,共计十一个月。

(二)双倍工资仲裁时效

1.不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仲裁时效是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3.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4.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四、相关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相关知识
员工擅自离岗应当如何处理?是否构成旷工?能否辞退? 劳动者与非法的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如何列当事人?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的情况下,如何列当事人? 劳务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如何列当事人? 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可否再增加诉讼请求?
得理产品
得理法搜
查看更多
法律数据新一代智能引擎
得理律助
查看更多
专为律师打造的智能助手
得理法问
查看更多
"AI+律师"一站式法律服务
自助法律服务
法律法规查询
类案查询
法律咨询

在线客服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企业文化
  • 企业荣誉
  • 律师入驻

得理产品

  • 小理AI
  • 得理法搜
  • 得理律助
  • 资讯动态

联系我们

  • 咨询热线:0755-26907610
  • 投稿邮箱:admin@delilegal.com
  • 公司地址:
    深圳市丨南山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2层201、210、211室
得理公众号
得理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24 深圳得理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9348号
粤ICP备18045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