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背景下,AI 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法律领域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
4 月 19 日,“智荟蓉城・AI 与法律”嗨学第六届法律人职业前景高峰论坛在成都盛大启幕,业内专家学者、知名律所律师、法律科技领域先锋人物、嗨学学员等齐聚一堂,深圳得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市建纬(深圳)律师事务所主任贺倩明博士受邀出席,共同探讨 AI 浪潮下法律职业竞争力的重构与未来发展。

活动伊始,中国政法大学四川校友会副秘书长李玥斌,嗨学副总裁兼梅里公司总经理谭勃辰分别作开场致辞,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嘉宾和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本次论坛不仅是交流平台,更是法律人共同成长的契机。本次论坛总策划人、嗨学法考民法主讲名师段波详细阐述了论坛的策划初衷与议程安排。随后,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行政法名师黄韦博作为教师代表发表致辞,以法律教育者的身份向新晋法律人传递了殷切职业期许。
活动现场,嘉宾们围绕“AI浪潮下法律职业竞争力重构”“律师是否会被AI取代”“律师在AI时代如何应对”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主题演讲:
AI 浪潮下法律职业竞争力重构
在本次论坛中,贺倩明博士发表了题为 “AI 浪潮下法律职业竞争力重构” 的演讲,深入探讨了 AI 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及其对法律职业的影响。
他指出,法律人应区分通用 AI 与专业 AI 的能力边界,如 DeepSeek 等通用 AI 模型虽受关注,但法律人应避免将其视为万能的解决方案,而应关注其在法律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如法律检索、文本写作和替代型法律服务等。
贺博士认为 AI 与法律职业的关系分为工具阶段、助手阶段和智能体阶段。目前 AI 主要处于工具阶段,用于辅助法律研究、法律咨询等,但其完成度有限,需谨慎使用。未来,AI 将逐渐进化为助手和智能体,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工作场景,提升工作效率。
至于 AI 对律师的影响,贺倩明博士认为 AI 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标准化程度高的工作,但同时也将增强律师的知识扩展、客户服务和市场拓展能力。他鼓励法律人积极拥抱 AI,同时为 AI 所不能为,积极强化自身专业力、资源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沟通能力等核心竞争力,以应对 AI 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他也提醒法律人在使用 AI 时需避免过度依赖,应保持怀疑、保持批判性思考和管理能力,将AI 视为学习和工作的工具,而不是替代品。
*关联阅读:《律师行业数智化变革与转型系列(一)丨战略篇:律师事务所如何把握转型先机?》、《原创文章丨Deep Seek视角下律师业务与客户关系重构》,点击跳转原文

圆桌会谈:
AI 时代下,法律职业的机遇与挑战
在圆桌会谈环节,段波老师向参与座谈嘉宾抛出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在 AI 时代,律师、教师、法师(企业法务工作者)等职业哪些会被优先淘汰?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福中认为,律师行业需要终身学习,不应担忧被取代,AI可能最先取代老师。云南财经大学法政学院讲师陈玉婷则强调,教师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作为同样终身学习的职业,因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传授价值而难以被替代。北京天元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虎城表示,若老师在教学中只输出知识,则“倒下”的概率最高;AI本质上是工具,无法识别或评判品格,相比之下,律师更难被AI替代。中国政法大学深圳校友会副会长魏萌认为教师职业更可能被“淘汰”,教师数量多、压力较大,AI教学模式或许为法律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贺倩明博士认为,在法律场景中,律师与教师本质上都可被视为 “法律之师”,但律师职业因法定职业资格制度及法律保障而具有更强的保障性。从职业与 AI 的关系来看,若未来人们习惯于向 AI 寻求各种问题的答案和帮助,那么法师可能更容易被 “淘汰”。
嗨学法考民法主讲名师段波总结表示,老师的工作可验证性强,而且与律师工作不同,其服务双方不存在对抗性,因而对老师可能会最先“倒下”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针对“什么样的律师不会被取代,简历中哪些要点更容易被成功录用?”这一话题,嘉宾从不同的视角抒发各自见解。总结来说,具备AI工具使用逻辑、情商和忠诚度较高、有实习或从业经历、对法律充满热情、具备较强写作能力、拥有相关跨学科知识、学习成长潜力大、跨行复合型人才等更具优势。同时,嘉宾也提醒大家,迟到、缺乏创新、法律知识薄弱、态度不积极、穿着不得体等问题可能影响面试。
此次讨论为法律人才选拔提供了独到见解,也助力新晋法律人在求职与招聘中把握机遇。
结语
本次论坛展现了法律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AI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人唯有持续学习,将AI视作辅助工具而非竞争对手,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得理科技也将秉持初心,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创新,助力法律行业在 AI 时代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