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向
国内首部AI仲裁指引发布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贸仲)于7月18日推出《关于在仲裁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引(试行)》,明确AI可作为法律检索、文件管理等辅助工具,但强调仲裁裁决不得由AI替代作出,并需防范数据泄露及结果偏见风险。此为亚太地区首部仲裁AI规范性文件,自2025年7月18日起施行,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负责解释,并将定期评估、不定期修订。
该指引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仲裁领域的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仲裁参与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推动仲裁程序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胡文辉:将进一步探索AI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专利智能审查和智能检索系统建设工作,并结合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进程,持续完善系统功能。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审查工作中的应用,辅助审查员更好地理解发明构思,更快地进行技术分析。胡文辉强调,人工智能在审查中的应用,发挥的只是辅助审查作用,由人工智能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使用,需由审查员依法独立判断。
产业动态
欧盟AI行为准则现巨头分歧
微软欧盟主席7月18日透露,欧盟可能采纳其人工智能行为准则以辅助企业遵守《人工智能法案》,而meta已明确拒绝参与该自愿性框架。这份由13位独立专家起草的行为准则旨在为签署方提供法律确定性,要求参与企业公开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数据摘要,并制定符合欧盟版权法的政策。
meta首席全球事务官乔尔·卡普兰表示:"该准则存在多重法律不确定性,其措施已超出《人工智能法案》授权范围。"他强调,meta与45家欧洲企业持有共同担忧,认为过度扩张的监管将阻碍欧洲前沿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应用,不利于本土企业基于该技术开展创新。
目前OpenAI和Mistral已正式签署该行为准则,准则要求企业公开模型训练数据摘要,并遵守欧盟版权法,8月2日正式生效。这场分歧凸显科技巨头在应对欧盟人工智能监管时的不同策略,也反映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合规成本与创新活力的平衡难题。
中国生成式AI备案进展显著
7 月 21 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 5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2025 年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方位进步,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
一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影响力显著提升。截至 3 月,共有 346 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完成备案。我国人工智能产品涌现引发全球关注,DeepSeek 上线不足 20 天全球日活跃用户就突破 3000 万,登顶全球 140 个国家及地区的应用市场,成为全球用户增速最快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
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具体应用场景纵深渗透。用户方面,截至 6 月,用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比例最高,达 80.9%。产业方面,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 7000 亿元,连续多年保持 20% 以上的增长率。国产人工智能产品不仅在千亿级参数规模、多模态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并与办公协同、教育普惠、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场景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多个领域的智能应用生态。
千寻智能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近6亿元,由京东领投
近日,具身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千寻智能(Spirit AI)宣布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京东领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复星锐正等知名机构跟投。此次融资不仅为千寻注入强劲资金动能,更凸显其在具身智能赛道的核心竞争力 —— 通过构建“资本 + 产业”的深度协同生态,千寻智能将进一步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的双向突破。
千寻智能凭借“技术壁垒+商业化能力+团队基因”的核心优势,持续吸引产业资本。其商业化团队深入制造业、服务业等上百场景,以真实需求驱动“场景-技术-产品-市场”闭环开发,显著降低技术落地风险。创始人团队兼具AI技术、硬件工程化与商业化能力,有效破解行业“研发与落地脱节”难题。
观点报告
《中国智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发布,法规政策呈现四大趋势
2025年7月18日,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编写的智能互联网蓝皮书《中国智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在上海正式发布。
其中,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郑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龚泊榕、陈宏湲共同撰写的《2024年智能互联网法规政策发展与趋势》一文,在梳理2024年我国智能互联网法规政策发展现状基础上,展望了我国智能互联网法规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将聚焦四大发力点,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一是加快AI领域立法修法进程,提高政策适应性,避免“先发展,后治理”;二是稳中求进,完善互联网制度体系,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三是重点关切互联网新兴领域AI、区块链金融、量子计算等风险隐患,持续推进防范处置;四是深入AI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合作。
黄仁勋谈中国AI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
7月16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如约启幕,英伟达CEO黄仁勋在链博会表示: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称中国市场“独一无二”,盛赞DeepSeek基于H20取得世界级成果。他特别提到:“中国AI进步不依赖英伟达”,若受限制,华为等企业将自主突破。
法律适用
国内首案!内容被判定为AI生成遭屏蔽,用户起诉平台获胜诉
人工智能内容监管领域出现标志性判例:某平台用户因发布内容被系统判定为“未标识的AI生成内容”,遭平台隐藏内容并禁言1天。用户起诉后,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日一审判决平台构成服务合同违约,需撤销处理措施并删除违规记录。该案系国内首起因平台判定用户发布内容为AI生成而引发的案件,也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施行)提供司法审查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信息文明与国家治理研究所所长黄尹旭表示,该案是对AI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的标记、平台识别和治理在司法审查规则方面的有益探索。一方面肯定了网络内容服务平台利用算法工具对AI生成合成内容进行审查和处理,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认定网络内容服务平台在即时性创作文本场景下对使用算法自动化决策结果承担适度说明义务,并为司法审查阶段的算法解释说明程度确立了一定的标准。
加州司法委员通过新的 AI 规则
7 月 18 日,加州司法委员会通过一项新的《司法部门管理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的规则和标准》,适用于法院工作人员和司法官员。
新规则侧重于准确性、监督和透明度,以及 AI 带来的隐私、偏见和安全风险等,并要求所有不禁止法院工作人员或司法官员使用生成式 AI 的法院,必须制定 AI 使用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加州人工智能工作组在文件中充分考虑 AI 技术的好处、风险和发展速度,详细讨论了各项 AI 监管规则的必要性,最终在监管统一性和灵活性之间取得了平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