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提案与讨论展现了法治建设的前沿动态,勾勒出律师业务发展的新坐标。
在涉外法治、数字经济立法、企业合规治理等议题中,律师职能正从传统的纠纷解决向风险防控、规则制定与社会治理延伸,呈现出专业化、国际化与科技化深度融合的鲜明趋势。
代表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吕坚今年提交的多份提案中,有不少都聚焦深港融合发展,致力于推动港澳与内地律师在跨境争议解决、国际商事仲裁等领域的协同合作。
贵州省人大代表朱山在提案中提出建议,利用贵州的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走出涉外法律服务新路径,进一步推动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该省已建立覆盖122家律所的涉外法律人才库,并在东南亚设立分支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何君尧尤其关注涉外法律服务建设,认为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他强调五个方面的合作,包括政府、律协、专业团体、高校、企业,实现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训的联合培养机制,推动涉外业务向跨境投资合规、跨国并购咨询等前端服务延伸。
业务前景
截至2024年9月,已有480名港澳律师通过大湾区执业考试,其业务范围逐步扩展至知识产权跨境保护、离岸金融合规等新兴领域。中西部律所通过“一带一路”分支机构布局,探索东南亚市场法律服务需求。
未来,涉外业务将从单一诉讼代理转向规则对接、政策咨询等前端服务,这一趋势对律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精通国际规则、跨文化沟通及外语能力。需律师具备地缘政治与区域法律的双重敏感度。涉外法律人才将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资源。
代表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连续三年呼吁制定《人工智能法》,其提出的“AI生成内容强制标识制度”被纳入国务院立法计划。针对“人工智能”,他表示,“近年来AI技术飞速发展,从‘让子弹飞’到‘让子弹有序地飞’,我们必须在立法和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提前部署和谋划”。
全国人大代表周世虹同样呼吁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纳入专项立法,明确各方责任;完善监管协同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动态监管体系;设立AI生成内容标识制度,强制标识AI生成内容,防范虚假信息传播。以此应对算法合规审查与数据跨境流动认证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万立指出,2024年涉及AI谣言的民事诉讼案件量同比增长37%,对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造成冲击。需推动建立平台间谣言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同时律师也需要加强数字取证技术能力。
业务前景
北京、上海等地头部律所已组建金融科技、区块链专业团队,重点布局智能合约审查、元宇宙虚拟财产确权等领域。技术与法律的交叉融合正重塑行业服务边界,未来律师需掌握算法逻辑分析能力,并在数据合规、AI伦理等新兴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代表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袁小彬提出“完善企业家信用修复机制”,推动破产重整业务向债务集中清理、企业纾困等深度服务延伸。
全国政协委员何杰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科学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引领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和防范“洗绿”风险的重要保障。
业务前景
两会期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成为高频词。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检察院则强调“以法治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背景下,律师业务的核心逐渐从传统的诉讼代理转向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合规服务正从“危机应对”转向“常态化管理”,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
代表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阎建国提出“恶意抢注黑名单制度”,直击商标防御体系漏洞。推进三项核心机制建设:一是细化黑名单认定标准,明确将"以囤积商标为目的大量申请近似商标""索要高额转让费"等行为纳入认定范畴;二是构建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对列入黑名单主体实施商标注册限制、政府采购准入禁止等措施;三是建立黑名单披露与信用修复通道,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进行信息公示并设定分级退出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曾娜聚焦电商渠道治理,建议平台建立"授权备案核验+动态AI监测+黑名单共享"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其具体方案包括推行保证金分级制度、设立专项侵权举报快速通道、建立品牌商与平台联合抽查制度等操作细则。
全国政协委员牛同栩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就加强技术秘密保护提出提案。主要围绕完善立法、明确责任、扩大宣传、加强辅导等方面,提升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效果,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业务前景
2024年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委会增至47个,专利无效宣告案件量同比增加32%。未来业务将聚焦专利标准化运营、生物医药技术秘密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战略性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持续攀升;随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进入中期实施阶段,律师业务将在技术尽职调查、许可费率谈判、海外维权救济等高复杂度领域持续深化专业分工,为企业主航道创新构筑更坚实的技术产权护城河。
代表建言
贵州省人大代表朱山提出建设“涉外环保法律云平台”,与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形成协同;
全国律协环境资源专委会披露,2024年环境诉讼案件量较2020年增长89%,要求律师强化跨学科整合能力。
业务前景
中国律师事务所开始在东南亚新能源项目合规审查、碳资产管理等领域取得突破,国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催生环境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方案设计等专项服务。未来,律师需结合环境科学与法律规则,在碳交易、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构建专业化服务能力。
2025年全国两会揭示的律师业务新风向,本质上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规则重构的微观映射。从大湾区协同到AI立法,从企业合规到碳资产管理,律师行业既面临专业化细分与科技赋能的挑战,也迎来参与社会治理、影响规则制定的历史机遇。
唯有深耕专业能力、强化政策研判、坚守职业伦理,方能在变革中巩固行业价值,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具时代性的注解。
-END-